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研动态>详细内容

2010年院蓝皮书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10-11-24 浏览次数: 【字体:

    2010年9月30日,我院召开蓝皮书工作会议,传达第十一次全国蓝皮书工作研讨会精神,推进我院蓝皮书编研工作。会议由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魏胜文主持。我院经济、社会、舆情、县域、文化五本蓝皮书首席专家分别汇报交流了今年蓝皮书编研工作进展情况、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副院长魏胜文传达了第十一次全国蓝皮书工作研讨会精神,并结合我院蓝皮书编研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院党委书记、院长范鹏作了总结讲话。

    魏胜文副院长介绍, 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暨第十一次全国蓝皮书工作研讨会于9月17日至20日在福州市召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全立出席会议并讲话;福建省副省长张志南出席,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张帆出席并讲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原国家社科规划办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主编张国祚出席会议并作了报告。会议紧紧围绕“皮书价值的实现:皮书的出版与转型创新”主题展开了研讨。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作了题为《关于皮书的转型与创新》的主题报告。谢寿光介绍说:皮书在当今中国已成为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工具,它在海量信息时代在引领人们的适应复杂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仅社科文献出版社每一年出版的皮书就达129种。其他出版单位的皮书性质的年度报告数以千计。

    面对当下中国皮书出版的大好局面,会议强调从事皮书事业的研创者、出版者必须冷静、客观地认识和解决好现有皮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良莠不齐。有行业协会、有社会中介组织,有正规社科单位、也有个别政府部门,还有政协组织等编研出版蓝皮书;二是交叉重复。一篇文稿多本刊物刊登,多本皮书刊登一篇报告;三是原创不足。并非第一次、首发,有的在皮书出版之前重要观点就在论坛发布或接受采访、或文章已经发表。因此,老牌皮书面临创新挑战,新创皮书有待进一步规范提升。这就要求皮书的研创者、出版者进一步提升对皮书价值的认识,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创新内容,规范写作,加大推广力度,努力把皮书研创出版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会议讨论了皮书的功能定位:一是决策参考(智库产品载体);二是政策先声(前期声);三是投资指南;四是新闻来源(舆论引导平台);五是研究的基础库(连续编研多年,似编年史)。会议还分析了影响皮书价值实现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原创不足;二是缺乏实证数据分析;三是交叉重复;四是错过最佳出版时间;五是不重视宣传推广;六是定位模糊。关于皮书创新的四大方向:一是研创体制、机制创新。如上海社科院蓝皮书招标模式,我院课题也一直采取公开招标形式;二是选题创新。每年都有几个新亮点;三是编辑出版创新;四是推行营销方式创新。

    根据五位首席专家的汇报,魏胜文指出:总的看今年的蓝皮书编研工作按照工作指南的进度在扎实推进,进展是健康的、顺利的,但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下一步的工作,一是总体进度要按照工作指南的要求推进。按照11月10日符合“齐、清、定”要求送交出版的要求,倒推进度,强化工作责任,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抓紧组织院课题结项。按照“合格的院课题成果最终才能上蓝皮书”的要求,抓紧组织课题评审结项。三是为确保蓝皮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重申:在蓝皮书正式出版发布前,任何人不得提前发布、发表相关的内容和成果。四是严格规范体例,从严控制字数。五是力求采用最新的数据资料,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年度蓝皮书分析报告中。

    最后,院党委书记、院长范鹏作了总结讲话。他说:今天的会议可以说是皮书工作的学术报告,魏院长结合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精神,就我院蓝皮书工作所讲的意见,以及几位首席专家都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下面我主要对五位首席专家提几个要求:一是“两保”,即保进度、保质量。用高效率的工作保进度;用认真的态度保质量,把“质量的水分”挤干了。二是“两度”,即深度挖掘、高度概括,切实体现首席专家的水平;三是“两点”,即年度特点、专家的观点。充分体现本年度我省机遇多、灾难多、大事多和知名度空前高等特点,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真正提出有见地的专家观点,最终使蓝皮书“真正影响那些有影响力和说了算的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