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院内新闻>详细内容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同编撰的《凉州文化丛书》出版发行

来源:财政金融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7-17 浏览次数: 【字体:

9c648fead51f4f4f8c9645b80ef0a4ac.png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二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凉州文化丛书》(第一辑)日前出版发行。

《凉州文化丛书》(第一辑)选取了武威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从不同角度阐释凉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武威地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演变》分析了武威地名形成的自然环境、制约因素、内在规律、文化成因等,考证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讲述地名故事,总结了武威地名的历史变迁、命名规律,彰显了武威地名的文化魅力。《古诗词中的凉州》选取了历代诗人题写的有关凉州的边塞气象、长城烽烟、田园风情、驼铃远去、古台夕阳等诗歌,用历史文化散文的形式解读古诗词中古代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汉代武威的历史文化》借助历代典籍和近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武威汉代历史文化。《武威长城两千年》通过文献史料的梳理举隅和田野调查的数据罗列,对武威域内的汉、明长城遗存进行了解读。《武威吐谷浑文化的历史书写》以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及其政权建立、兴衰和灭亡为主要脉络,探讨了吐谷浑在历史上与武威有关的内地政权的关系,阐述了吐谷浑的政权经略、文化影响及历史作用。《清代凉州府儒学教育研究》既有对凉州府儒学教育及进士的概括性研究,也有对凉州府进士个体的研究,生动具体地揭示了当时儒学教育的样貌。《武威匾额述略》全面分析了武威匾额的艺术赏析、价值功能,生动诠释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蕴含在匾额中的凉州文化。《清代学人笔下的河西走廊》选取陈庭学等十位学人,通过钩沉其传记、年谱、文集、诗集等相关史料,重点反映了清代河西走廊的地理、历史、人文、民俗。《河西历代人口变迁与影响》对河西历代人口数量进行了考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河西人口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河西生态变迁与生态文化演进》以河西地区生态变迁较为突出的汉、唐、明、清时期为主要脉络,对河西地区历史时期的生态变迁、生态文化演进做了全面的阐述。

《凉州文化丛书》(第一辑)10本著作,通过作者前期辛勤的考察调研,搜集大量的资料,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严谨准确。丛书注重学术性和资料性,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图文并茂,在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又对文化开展浅显易懂的解读,符合当下社会各界的文化需求,既方便专业研究人员查阅借鉴,又让普通读者也喜欢读、读得懂,对于普及武威历史、凉州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王丹宇、刘徽翰、许振明、杨波、吴旭辉、宋文姬、宋晓琴、张博文、郑苗、海敬、寇文静参加了丛书的撰写。(郑苗撰稿/董积生审核)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