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8日,由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省社会科学院、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酒泉市委市政府、社科文献出版社、读者集团联合举办的《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系列成果发布会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主持了本次发布会。


发布会上,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福生介绍了《甘肃蓝皮书》和《西北蓝皮书》编研的基本情况,蓝皮书这一平台在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中的作用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第一,《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编研的基本情况。
今天发布的2018年度蓝皮书成果共有10部。分别是属于《甘肃蓝皮书》系列成果的甘肃《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舆情蓝皮书》《县域蓝皮书》《文化蓝皮书》《住建蓝皮书》《民族蓝皮书》《酒泉蓝皮书》《商务蓝皮书》,还有甘肃、青海、陕西、新疆、宁夏5省区社科院联合编研的《西北蓝皮书》。这10部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将由每本蓝皮书的首席专家进行发布。
在今年的《甘肃蓝皮书》编研工作中,我们突出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国内和国际大趋势,密切关注省情和民生问题,聚焦甘肃和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无论是省社科院自主编写的《经济》《社会》《文化》《舆情》《县域》蓝皮书,还是与省住建厅、省民委、省商务厅、酒泉市政府合作编写的《住建》《民族》《商务》《酒泉》等蓝皮书,都在选题上,注重了为省上的宏观经济运行、社会建设、文化资源弘扬和文化产业发展、百姓关注热点、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形势、民族地区发展、商贸流通和第三产业做强、酒泉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工作服务。《西北蓝皮书》是由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主办,为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的精品项目,今年由我院负责设计框架、编撰出版等事宜,今年的《西北蓝皮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在编纂中首次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撰稿,选择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联通、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黄河中上游经济合作等专题,使研究拓展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跨区域问题,非常契合当前的政策大方向,也十分具有西北特色。
到今天,《甘肃蓝皮书》已走过了12个春秋。《甘肃蓝皮书》的诞生、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社科研究为经济社会服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等精神的过程,自2006年我院编研出版《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开始,持续发挥《甘肃蓝皮书》品牌效应,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舆情》《县域》5本蓝皮书。从2014年起,又先后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酒泉市政府、省商务厅合作编研出版了《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甘肃商贸流通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甘肃蓝皮书》编纂规模由最初的2种发展到如今的9种,社会影响也由最初省社科院的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品牌,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化品牌,甘肃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工作成就的展示品牌。这一过程也充分展现了我院作为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智能智库转型的创新历程。《西北蓝皮书》自2010年创编以来,充分体现了西北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全面综合地反映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各省区的有关做法和经验,为西北五省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也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区域发展状况提供了参考。
经过12年的努力,《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客观的数据和鲜明的特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持续扩展,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彰显出越来越独特的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年来,《甘肃蓝皮书》传递给社会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一种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对甘肃和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蕴含其中的对发展趋势与内在规律的客观认识。
第二,蓝皮书作为智库平台,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有效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不仅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而且这一要求,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工作的一贯重视。早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要求;2014年11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使各类智库面临了前所未有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方智库要既有“库”也有“智”,真正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打造可持续发挥智库作用的平台和抓手。目前,《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系列成果就是已打造成形的智库平台和抓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皮书热”,虽然无论从单位规模还是从科研条件来看,我院是一个西部小院,但就编纂和拓展地方性蓝皮书来说,经过12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出版种类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地方性蓝皮书之一,已经使《甘肃蓝皮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成为地方社科院发挥智库作用的有效抓手。
第三,继续提高《甘肃蓝皮书》编研质量,使其成为长盛不衰的智库品牌。
智库品牌的打造不易,保持和提升更难。我们今后:一是将在蓝皮书选题上继续下功夫。围绕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紧盯省上关注的重大问题确立选题。在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提出的重大任务过程中,面临很多具体任务、大量具体工作,需要选题去细化研究,如在甘肃如何更有成效的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八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将努力体现蓝皮书第三方报告的特点,使蓝皮书中的专题研究尽可能体现学术基础、专家视角,提供有学理基础、学科方法论证的对策建议。三是将努力在蓝皮书的编研中使用新方法,通过发挥我院在县乡建立的数据观测点作用,在持续观测、长期监测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写出能反映规律性的报告。四是将加强成果应用,加大宣传、推介、评介、使用,在出版前加强预热宣传,在出版后加强蓝皮书成果的推介、运用,做好后续工作。










接着,《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的十位首席专家分别发布了《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舆情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18)》、《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甘肃商贸流通发展报告(2018)》和《西北蓝皮书(2018)》10本蓝皮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出席本次成果发布会的领导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酒泉市委副书记张国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炜,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福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陈富荣,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巡视员张世恩,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秦耀,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宁,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邱暄美,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马永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智文,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安文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廷旭,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俊莲,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纪委书记王琦。参加会议的还有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文化厅、酒泉市委市政府、读者出版集团等单位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社会科学院参编《西北蓝皮书》的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河西分院、天水分院、白银分院、平凉分院的领导,以及中央驻兰媒体和省内媒体的记者,甘肃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
(燕星宇撰稿/董积生审核)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