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详细内容

转型发展路径何在——2015年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综述

作者:杜军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5-11-06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节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化解短期增长压力、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希望在20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节点在2020;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期在2020。如此繁重而紧迫的任务目标,实现的路径何在?

   就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两天后,10月31日至11月1日,来自中央相关部委、国家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8个省市区,美国、德国、巴西、新加坡、韩国等国的智库代表,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海南省海口市,参加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主办的2015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椰风阵阵中,围绕“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新兴经济体”,专家学者们在热烈的智慧碰撞中,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摸脉抓方。

  ▲▲▲顺应规律转型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年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节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十三五”重在谋划好、把握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路径选择,以转型改革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并实质性地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姚申洪则表示,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中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增长由过去将近10%的高速增长下降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必须转型,才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中国更需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服务业引领结构,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推动经济结构向中高端跃升。

  “支招”必须先“摸脉”。正如“十三五”规划所强调的,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握中国发展机遇内涵的深刻变化。这个发展机遇内涵的变化指的是什么,我想就是新常态。如何把握好这一机遇?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它是符合规律的。对规律我们一定要谦虚一点,要承认它、顺应它。”就现在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刘世锦提出一个稍微带点经济学理论含义的解释,即转型再平衡:中国经济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那个点上的平衡转向一个将来中高速,或者是中速增长另外一个点上的平衡。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减产能要到位;三是从未来供给的角度讲,新动力要形成。

   ▲▲▲转型关键何在

  迟福林说,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适应经济转型趋势、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又是下一步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任务。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需要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趋势。“十三五”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加快走向服务业大国,关键是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

  刘世锦表示认同,“新的动力还有很大空间,主要是在生产性的服务业领域。”但是,他也表示,再找到如过去房地产、汽车、钢铁能够使经济上一个很大台阶的所谓支柱性产业基本上不可能。所谓新动力形成,很大一部分还是追赶性的增长,只是过去我们是数量型的增长追赶,今后是质量型的增长追赶。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过程转换比较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精耕细作。”为此,他强调转型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一个指标,就是企业盈利率,或者是企业效益的增长速度。

  刘世锦表示,只有企业盈利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幅度、企业的利润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才是可持续的。我们要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可持续的增长速度,关键还是把盈利问题解决好。他认为,要以提高要素生产力,或者说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为重点推动改革。第一,在需求的角度,还可以进一步的稳增长,但是重点不是铺摊子,而是要找洼地。比如说,行政性垄断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领域潜力还很大。第二,要在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采取坚决的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改革。第三,是创新,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政府如何更好地扮演角色

  在年会上,专家学者们集中探讨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在“十三五”期间及更远的未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表示,当今世界新兴经济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增长水平的紧迫任务。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做法与路径必然也不相同。近两年,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鲜明特点,是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化进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向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实现更高形态、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面对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体制改革还处于攻坚期、结构调整正值阵痛期、动力转换仍在过渡期的现实,魏礼群表示,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释放更多的红利、开拓更大的空间。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第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世界舞台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勾勒出2016—20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它勾勒的,不仅是未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是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有力推动。正因如此,与会外国专家学者对中国“十三五”规划及“一带一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首席代表翱鸽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双赢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自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以及中国的资金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所在的国家提供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何佩德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4年,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福利,同时也对全球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在与日俱增。“近两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们非常期待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架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责编:张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