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 培育区域增长新动力
本报宜昌9月16日电 (记者郝日虹)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协作、发展、共赢”这一主旨,分别就流域开发、区域一体化、生态文明与三峡城市群建设等多项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欧洲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政部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古利亚分别作开幕式致辞。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三峡地区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所在,对于上游重庆和下游武汉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黏合”作用。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统筹三峡区域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加快三峡现代交通物流综合枢纽建设,加快破解长江通航能力与沿江地区发展能力不甚匹配的“瓶颈”;第二,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优化经济布局,加强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第三,这是对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途径的重要探索。
王伟光进一步表示,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能源基地,三峡区域内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为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连接区域内外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三峡城市群形成了有机经济体系,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愿意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及三峡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国家对外科研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希望通过与经合组织的对话交流,为三峡城市群借鉴、汲取国际经验“助力”。
安赫尔·古利亚在开幕式的视频讲话中表示,中国在城市化上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城市化的典范。而且,面对这一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诸多挑战,中国正在不断反思并积极寻求创造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更侧重于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群建设也更加重视。
在主题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以三峡城市群为例,提出了他关于区域发展的思考。他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平衡,不仅是我国“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也是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之所在。
汪同三解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最早就是从区域经济筹划、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的。例如,四个经济特区以及在此基础上设立的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后来,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又有了一个大板块的提法,先后提出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四个政策。十六大以后,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总而言之,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汪同三总结道,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背景之下的一个支撑点,实现该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放大该区域的整体优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议期间,学者们普遍认为,探讨三峡城市群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方略和推进路径,加快把三峡区域“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亚洲城市的绿色增长等,颇有意义。为此,他们不仅从宏观战略层面分析了三峡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亦从微观机理角度对三峡城市群内生增长机制予以了剖析。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三峡大学共同承办。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