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宗教领域对话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9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宗教学)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宗教对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出席论坛并致辞。
赵胜轩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人民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加强宗教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妥善应对各种宗教问题,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宗教研究的重大课题。
赵胜轩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宗教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为包括宗教研究在内的中国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这些深刻论述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存在有复杂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极端思想完全违背了宗教教义,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在中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中共党员要坚决执行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规定,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同时尊重和适当随顺民族风俗习惯,以利于更好联系信教群众,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中国宗教学会主办。
与会者认为,建设“一带一路”,不能忽略宗教因素。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意义深远而重要。
“无论从宗教分布格局,还是从全球信教人口来看,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宗教因素,就会出现一些‘短板’,导致很多政策、项目难以有效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说。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胡诚林认为,要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文化保护和发展规划。
与会者还探讨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