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看,京杭大运河构建了沟通各大水系的水网系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江堰将成都平原打造形成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水网经济格局转移。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发展重点继续向内陆地区转移,即“三线”建设。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沿海城市设立为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了由北到南连成一线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延伸。这种发展格局使我国生产力布局与水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依托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了良好的空间组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随着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格局。从20世纪80年代T字型水网经济格局到构建π字型水网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充分表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层次鲜明,突出主轴才能集中力量,形成内在动力,促进区域发展崛起。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是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中最缺水的区域。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08m³,远低于全国人均2000m³和世界人均7350m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³极度缺水线。
2019年10月2日,航拍陕北境内蜿蜒的黄河。图|图虫创意
“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构想,目的是构建以“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经济带”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格局“NT”(North T),与以“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格局“ST”(South T),形成互联、互通、互济和协同经济格局,构建新时期“沿海-沿江-沿黄-西部调水沿线”的南北“双T”发展架构。完善西部水网,实施西部调水工程是打开“NT”水网经济带的钥匙,是构建“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此后,相关部门、个人和社会团体开展了大量的西部调水研究,提出一系列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西南地区主要河流调水的方案。代表性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原长江水利流域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远景调水设想、中国科学院陈传友的藏水北调、青海99课题组西线调水99方案、张世禧的西藏大隧道、郭开的大西线调水(朔天运河)方案等。由于调水比例高、发电影响大、线路海拔高、生态环境影响大、施工困难,以及与水源区发展需求竞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始终没有实施。从国际视角来看,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路径表明,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在中国南方“T”型水网经济格局已经稳固、南北方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和东西部不平衡仍然显著的时代背景下,亟需以完善和构建中国北方“T”型水网经济带为目标,规划布局西部调水工程。一是支撑完善黄河生态经济带,促进我国南北方均衡发展。在完善国家水网的基础上,支撑构建“NT”水网经济带,可以充分发挥北方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与能源、土地、生态环境、技术资金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群布局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黄河几字弯-黄河沿线带、河西走廊、黄淮海平原等地区高质量发展。
1983-2021年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变化。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区域新增产业用水必须依靠存量节水和水权转化才能得到保障。通过完善水网格局,建设“双T”水网经济带,可以重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胡焕庸线是东南和西北不平衡发展的分水岭,其东南部43%的国土面积生活着94%的人口,集中了91%的耕地和96%的国内生产总值。“双T”水网经济带能够极大地挖掘胡焕庸线以西土地潜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压力的水资源约束,并在现代科技和节水观念的引领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快速发展,带动河西走廊和成渝城市群发展,构建我国能源产业基地,创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可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的优质经济带,辐射带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双T”型水网经济带建设能够促进我国水土资源更加匹配,带动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无限的发展空间。通过西部调水,可以形成从黄河几字弯到河西走廊、再到广大边疆的超大规模绿洲,实现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连接。未来绿洲和城市建设将创造巨大规模的市场,带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将为众多勘探、设计、施工、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收益。在全球信息化和物流现代化的支撑下,向东可以覆盖国内市场,联系着亚太经济圈,向西可以开发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和非洲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文化大走廊”,极大地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欧亚大陆东西联动,保障国家均衡、强劲、持续的发展。西部调水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需要充分吸收各方案优点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二是实施主动的水资源空间布局。水资源对于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导致东西部和南北方发展越来越不均衡。拓展发展空间,关键制约在于缺水,亟需改变“被动补水”为“主动的水资源布局”,从整体布局国家水网的高度,解决水资源制约问题,从而改善自然、经济和人文发展空间,优化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因此,急需从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高度谋划西部调水,支撑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布局。四是抓住刘家峡水库关键节点。刘家峡水库正常水位1735m,以此为节点,既可以控制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径流量,避免调水比例过高的问题;又能够自流覆盖黄淮海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南疆和吐哈盆地等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平原地区,破解“西部崛起”的水资源制约,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始终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均匀控制输水线路坡降,确保干流全程自流保障低成本运行和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六是与国家水网整体格局相协调。串联起西南诸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与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一起形成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奠定中华水系的整体格局。实现水网服务功能多样化,西部调水工程既是输水大通道,也是航运、交通、发电、旅游和文化大通道,实现一条输水渠道、多种使用功能,发挥多重效益,大幅提升沿线地区国土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考虑到西部调水战略目标的宏大和具体建设的困难,在实施层面建议采取分期分段、先通后畅的模式。由于依托西部调水的经济水网格局构建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遵循“分期分段”的理念,可以始终保障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在“分期分段”的基础上,坚持“先通后畅”原则,优先规划建设需求紧迫性最强的区段,优先实现长江与黄河联通,优先支撑成都平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资源需求,然后逐步提高输水能力,完善整个系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