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重大项目>文化云平台>资料汇集>详细内容

怎样为文化资源分类

发布时间:2016-03-11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树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要解决目前为文化资源分类存在的不足,如标准不够明确或不够科学,逻辑不够严谨,覆盖不够周延等问题,首先就要以“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进而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这样,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别:一是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二是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是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

关键词: 文化资源;分类标准;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

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4)03-010-05

同其他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源一样,文化产业也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但是,文化资源在哪里?如何为文化资源分类?怎样获取文化资源?面对这些问题,显然需要理论的自觉和学术的支持。我们认为,文化资源,“是一切留有人类印记,反映不同地区或民族的生活面貌和价值倾向,且可运用于文化产业的那些物质对象或精神对象”,其类别的丰富性难以估量。因为,除了原生的自然现象,如阳光、月光、星光、原始森林、原生草原、沙漠等等,凡是承载了人类实践过程的资源,便都具备了“文化”的属性和成为文化资源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学理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的艰巨性。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已有的文化资源分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分类的标准不够科学,致使类别之间的区分不够准确、不够细致,甚至不够明确;二是各类别之间存在大量的局部重叠和属种之差相互混淆的问题,如把“历史资源”与“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等而论之,或将“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与“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而论之;三是划分的类别,尚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化资源现象,即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那么,何以出现这些问题?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对科学的分类标准。迄今为止,大部分文化资源的分类是以“文化”的分类为参照的,即,有多少种文化类型,就有多少种文化资源类别。例如,有的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于是就有了以“文化层次理论”为准绳的文化资源分类: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又如,有的学者将文化资源分为社会文化资物质文化资源;将精财富定义为精神文化资源;同时,还把难以归类于上述二者之内的现象,定义为“社会文化资源”。当然,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是高校教材。如2012年出版的《文化资源学》,就是依据“不同主题”为文化资源分类的,于是就有了“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 [1](36) 等等。岂不知,“主题”作为学术范畴,特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谈话内容、文件内容的中心思想,而纷繁复杂、无处不在的文化资源,是不能用“主题”为分类标准的。因为,离开了特定民族的文化资源便无所谓“历史文化资源”,离开了历史的文化资源,又何谈“民族文化资源”。同样,离开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便被抽去了存在的实证性,而宗教对于特定民族、特定地区民族风俗的形成,其影响力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此看来,民族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能区分得开吗?同样道理,历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也分不开啊!“红色”,是一个模糊的形容政治活动性质的概念,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红色的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是红色的?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否也是红色的?亦或是所有与社会主义相关的政治活动都是红色的?如此看来,以“主题”为标准划分文化资源的门类,显然缺乏学理的严谨性。

二、分类标准

事物的分类需要标准,确立标准需要逻辑起点。那么,文化资源分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毋庸置疑,离开了文化资源,就无所谓文化产业;离开了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也会失去现实意义。当我们确认文化资源拥有“存在样态的丰富性、社会历史的记录性、民族与时代的特色性、精神价值的传承性、可资利用的无限性”等基本特点时,目的就是要为文化产业服务的。因为,从演艺业、出版业、会展业、影视业、设计业、动漫业、网络业、报刊业、广告业、收藏业,甚至文化旅游业等各种文化产业领域来看,有什么样的资源,文化产业才可能开发什么、运用什么、表达什么、生产什么、收益什么;反之,有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就需要什么类型的文化资源。因此,研究文化资源,尤其是研究文化资源的分类,其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也只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源、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所依据的标准是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于是就将物质财富定义为既然“文化产业的需要”是文化资源分类的逻辑起点,那么,文化资源的分类应当依据怎样的标准呢?分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认识事物,也是为了在对比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样就可以尽量解决文化产品题材的雷同化、文化生产空域的狭隘化、文化资源运用的重复化等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问题。面对现实,我们认为,无论各类文化产业所需的资源在哪里,文化资源的品格怎么样,遴选文化资源的价值标准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有效获取文化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以文化产业的需要为逻辑起点,怎样有效获取文化资源——即“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就是我们的分类标准。今天,从文化资源的实际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实践经验出发,不难发现,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标准,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通过物质实体获取的文化资源,即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二是通过文字或影像文本获取的文化资源,即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是通过人的行为获取的文化资源,即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大类文化资源在开发、挖掘、运用中往往互相补充相互印证,但一定是相对独立的。

三、文化资源分类简述

把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字和影像记载性、行为传承性三个大的类别,既是为了向文化产业的主体提供获取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有效的认识并掌握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别。

(一)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如果说,由于物质的现实存在而证明的文化资源就是“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的话,那么,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当代建筑和造型艺术品都属于这一类别。一般地说,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建筑物,无论具有怎样的功能,都可以称之为“历史建筑”。但是,凡用于文化产业的“历史建筑”,大多是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与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相关或与某一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甚至是与传统的民族习俗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实物。因而,以初建时的“用途”为标准,历史建筑可以分为七类,即皇家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国防建筑、行政建筑、丧葬建筑。继而,如果以满足皇帝各种需要的使用功能为标准,“皇家建筑”又可分为七类,包括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如太和殿;日常生活的场所,如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学习阅读的场所,如上书房、文华殿;娱乐消遣的场所,如御花园、大戏台;祭拜神灵的场所,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还有皇室成员活动的场所,如散见于各地的公主府;以及皇帝的行宫,这是融处理政务、日常生活、娱乐消遣的各种需要为一体的皇室建筑,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等。其他不再赘述。而“历史文物”,是除去历史建筑之外的那些物件。一般是指一个世纪以前制造或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印证某一段历史进程的器物和各类物质形态的艺术品,无论其功能,都是文化资源意义上的历史文物。在学界,为文物分类的标准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和“质地分类法”,并以后者为主,如石器、玉器、骨器 ( 含牙器 )、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类文物等等。然而,作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的各类历史文物,无论质料如何,都是人类为了“看”或为了“用”而创造的。前者属于艺术类文物,具有审美价值,如绘画、书法、雕塑、刺绣、漆器等艺术品;后者基本属于非艺术类文物,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如工具、文具、厨具、兵器、乐器,以及茶具、酒具、餐具、卧具(刺绣 )、礼器等等。从文化产业的需要来看,无论历史建筑还是历史文物,时间越久、保存越完整,文物的价值就越高;文物的创造者、制造者、包括曾经的拥有者知名度越高,经历的事件越离奇,文物的价值就越高;历史见证性越强,文物的认识价值就越高。同时,文物的艺术含量越高,审美特征越鲜明、越独特,其产业价值就越高。

作为文化资源的现当代建筑和造型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凡是以物质载体可以获取的,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塑、蜡染、刺绣、陶铸等作品,还是美学风格独特的各式建筑物,都具有旅游业、影视业、设计业、收藏业等最为直接的资源价值,这里不缀。

(二)文字或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从一个民族的口头语言到书面形式,从摄影术的发明到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传播手段的发明,其主要意义就在于尽量准确地不断真实地记载人类的发展历程,这恰恰是获取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的文化资源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文字除了具有记载性,其自身的结构和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从 2013 年、2014 年央视播出的《汉字听写大赛》和《中国谜语大赛——字谜》的收视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语言,是人们借助于语音、词汇、语法、语句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这就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同一个民族因所处地域不同、历史进程不同,又形成了各种方言土语,如我国的闽南语、粤语等等。同时,以语言的文化内涵为标准,又可以分为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这些均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性格,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价值倾向。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包括表音(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前者,如英文、法文、蒙古文等等;后者,如汉文。因此,书画同源,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广告业、设计业、会展业(尤其是书法业)等文化产业,在文字的造型与内涵的关系中获取无限创意的原因。书籍,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从影视业、出版业、会展业、报刊业、甚至旅游业的创意出发,不难发现,许多文化资源都是通过书籍——主要是历史典籍和文学经典来获取的。“据不完全统计,已散佚的不算,保存至今的我国的古籍就有七、八万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2](3)其中,以记载人类历史为目的,具有代表性的史书就是历史典籍,其产业价值就在于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不同时期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以及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可考性、可信性、广涉性、丰富性、权威性是其主要特点。就我国历史典籍的分类而言,可分为记载 1840 年之前的古代史,记载 1840 年到 1919 年的近代史,记载1919 年到 1949 年的现代史,记载 1949 年至今的当代史。从电视剧《努尔哈赤》《汉武大帝》《唐明皇》《武则天》到《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北洋水师》,无一不是从历史典籍中大力开发、深度挖掘其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学,是用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语言艺术;而文学经典,则是被各国读者公认是“典范”的那些小说、诗歌、散文和剧本等作品。无论是我国文学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 卡列尼娜》《简 • 爱》《茶花女》等等,之所以历经几百年仍然频频被演艺业、影视业、出版业、网络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来运用,充分证明了文学经典对于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与文字相比较,摄影、摄像是非常年轻的记载人类历史的科技手段,摄影自 1839 年至今 185年,电影自 1895 至今仅 120 年,但承载的信息量在文化资源中所占的份额却非常大。摄影,即照相,是以静态形象(二维空间)记录历史、见证人物、再现场景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传统心理,使纪实性、形象性构成了影像文化资源的优越态势。摄影,主要分为两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纪实摄影,包括新闻摄影、科技摄影等等;以唯美为目的的艺术摄影,包括静物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等等。作为“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最有价值的当属纪实摄影。纪实,就是客观地记录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包括记录社会中、自然界出现的各种情况等等。为此,纪实摄影,从其拍摄动机来看,就是要抓住一个问题的焦点,及时扑捉人们感兴趣的真实瞬间,记录下有价值的画面,这一切都是文化资源的意义所在。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3](3144)以其拍摄的内容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为标准,可分为两大类,即杜绝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情感和想象为主的故事片、动画片等等。作为记载人类历史的文化资源,最有价值的是纪录片和一部分故事片。电视影像,是指通过电子传送技术完成的专门为电视播放而制作的视听性对象,既有纪实性资料,又有艺术性资料。相比较而言,电视拍摄的迅捷性、纪实性和时效性,使之资源价值往往会胜过电影。

(三)行为传承的文化资源

与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不同,“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是存在于当下现实中活性的、动态的、“现在进行时”的那些可用于文化产业的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当今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倾向的各种人的行为。若以行为承载的价值倾向为标准,这类文化资源大体可分五个类别,一是体现“天人关系”的生产行为,二是承载道德观念的生活行为,三是传递知识和思想的学习行为,四是彰显民族性格的娱乐行为,五是表达文化传统的节庆行为。其中,“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包括生产在内,狭义的“生活”,主要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子嗣繁衍。我们把二者分别阐述,则是为了强调人类生产行为与生活行为所承载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生产行为,包括工业、科技生产行为,也包括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生产行为。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来看,经度和纬度交结点的区别,构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季节更替,不同的谋生方式,不同的生产行为。这样的空间制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主导思想,就是处理好既要生存又要保护自然生态二者之间的关系。20 多年前,冯小宁执导的故事片《大气层消失》就是一个具有预见性的典型范例。生活行为,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和特殊生活行为。前者指现今人们平日里习惯了的衣、食、住、行和情感方式;后者则指并非天天出现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生活行为,如凸显价值倾向的婚丧嫁娶、宗教礼拜等等。人类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大多数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反映和传承的。讲究“诚外无物”、“和为贵”、勤俭持家、“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无疑,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爱父母、爱子女,就会直接升华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则是生活行为传递的文化资源最有价值之处。从反映家庭矛盾的故事片《人到中年》《我的父亲母亲》《唐山大地震》到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新上门女婿》《大丈夫》等,均可看出这一点。学习行为,包括在学校里、家庭里、工作(职场)中、社会(公共空间)里发生的一切掌握知识、接受某种思想理念的行为。对于道德品行的学习,主要是在家长的身教言教中进行的;接受并运用各类知识,聆听并思考各种思想观念,便构成了学校里的各种学习行为;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人际关系协调,主要是通过职场学习行为来完成;而公共场所的所闻所见,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习。接受、运用、创新,是一切学习行为的核心。电视系列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所促成的学习行为,不仅仅在于如何学习厨房里所需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一个民族尊严的高度。目前,在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的可以作为文化资源的娱乐行为,主要有两种,即民间艺术行为和体育竞技行为。前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说唱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文学等等;后者包括游戏和竞技,如武术、赛马、赛驼、赛龙舟、叼羊等等。今天,在依然传唱的蒙古族民歌中以“马”命题的有很多,如《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四岁的海骝马》《小黄马》《云青马》《三匹枣骝马》《黄骠马》《鹿花背的白马》等等,在表现人与马的情感、马与人的关系中,反映出了蒙古民族面对客观事物时豪迈、稳健、宽容的心态,即草原民族特有的性格。同时,各种民间艺术、民间竞技和民间游戏,一直都是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广告业等文化产业非常青睐的文化资源,也是毋庸置疑的。节庆行为,就是“过节”,包括属于“民族生活习俗”的过节,也包括因纪念、庆祝等活动而过节;体现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文化传统几乎是所有民俗性过节的精神内核。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来看,春季,最重要的是民俗性节庆行为即“过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之后就是清明节;夏季的民俗性节庆有端午节,纪念性节庆有“国际劳动节”;秋季,既有属于民俗性节庆的中秋节、重阳节;也有庆祝性节庆,如国庆节;还有纪念性节日,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和“教师节”。冬季,主要有庆祝性节日元旦,以及民俗性节日腊八节。伴随着民俗性节日,人们包饺子、包粽子、烙月饼、熬腊八粥等通过饮食体现出来的意味深远的节庆行为,已成为各种文化产业努力挖掘和运用的重要资源。另外,凡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都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化资源。倘若离开了现实中鲜活的人的各种行为,文化产业就会脱离地气,丢掉民族特色,削弱文化底蕴,因而“行为传承性文化资源”是不可忽视、更不可或缺的。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我们认为,还要在文化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明确遴选优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标准,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性;使本文化圈的广大民众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性;使其他文化圈民众亦能认同的普适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的审美性;以及能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无论哪一类文化资源,只要具备了这些特性,就是为文化产业助力的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牛淑萍 . 文化资源学 [M]. 福州:海峡出版发行

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 宋衍申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及介绍 [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辞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贾玉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