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哲学学会 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 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座谈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召开
2022年12月25日,甘肃省哲学学会、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座谈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敦煌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近60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中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原组长、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名誉会长杨利民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以来学会的中青年学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李骅、成兆文、蔺海鲲的课题获得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姜宗强的课题获得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使我们的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广阔境界,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黑晓佛、买小英、巨虹写出了新的论文,在《甘肃社会科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丝绸之路》等刊物发表,拓展了敦煌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敦煌哲学的学术影响力。范鹏会长主持了《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的“敦煌哲学研究”专题,发表了最新的三篇研究成果。颜廷亮、穆纪光等老专家用心指导青年学者的研究。敦煌哲学研究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赞同敦煌哲学研究的学者会越来越多。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培养骨干,发现新人,为研究工作提供根本保证。“两个结合”为敦煌哲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乘势而上,积极有为,推动敦煌哲学研究上新台阶。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兴文研究员在致辞时指出,今天召开甘肃省哲学学会、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座谈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学术精神,打造高水平学术成果,学思践悟,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凝聚奋进力量,推进学术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原主任、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会长范鹏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转识成智与自辟蹊径——近期学习的一点心得》,提出“两个结合”“两通”是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学习领悟二十大精神,深化敦煌哲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方针,也要“转识成智与自辟蹊径”。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本身的明确要求,是哲学人与众不同的专业优势,是整体把握和全面落实的关键,这三点结合起来就需要转识成智与自辟蹊径也就是将领会升华为领悟,对报告作出有别与政治宣传的哲学学术解读。范鹏教授还介绍了敦煌哲学中“通”的观念的一个案例。通过检索《敦煌学辞典》《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宋高僧传》《甘肃连史志》等文献以及敦煌现有户籍人口、兰州城市学院学生中带“通”字的姓名,通过哲学解读分析指出:在敦煌的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由于通向中原和西域的丝绸之路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之路,“通”成为反映社会存在最突出的社会意识和最强烈的民众愿望,加之佛教相关思想影响和中原根文化意识的强化,形成了“尚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别是张氏归义军时期“求通”成为政治统治、宗教艺术、军事外交和民众生活的基本观念。这是敦煌哲学“大盛融通之道”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通而不统”的敦煌文化精神的鲜活再现,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会议的讨论交流阶段由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李君才教授主持,共有9位学者发言。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会长董积生发言的题目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智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出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作为我省特色新型智库,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突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合作,着力提高智库研究能力,担当作为,不断推进决策咨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中宏教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初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题,提出要从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关键节点来关注问题。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议设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二级学科。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杨建毅教授以《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为题,提出战略思维事关社会发展,要勇于从事战略实践,积累战略判断、战略决策的经验,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联系发展阶段,抓住良好的机遇,善于运用战略思维。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旭鹏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逻辑》为题,提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包括道路、概念、理念等内涵,更全面。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在中国”的关系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宗强教授以《从文化间哲学的视野看敦煌哲学的建构》为题,提出要从国际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研究敦煌哲学,不仅要关注中国哲学,还要从国际哲学的世界视野看敦煌文化。不能局限于敦煌的历史、文物,要更关注敦煌的今天和未来,建构我们的敦煌哲学。要以考古、石窟为基础,挖掘其中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敦煌哲学的性质应该是“文化间哲学”——不同文明交融。要重新思考今天的敦煌城市定位,有国际敦煌学院的构想。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蔺海鲲教授以《以临松薤谷文化为表征的河西走廊文化圈层结构初探》为题,介绍文化圈层理论视域下的河西走廊,提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文化圈层及其构建机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河西走廊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继站,使佛教得以传入中国。河西走廊作为中西交通的门户与咽喉,因丝路的开拓而带来东西思想汇流。从宗教文化形态、语言文化圈、民俗风格入手,解析了河西走廊文化圈层独特的榫卯结构。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成兆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敦煌人对敦煌历史文化的认知认同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敦煌人对敦煌历史文化了解了超过87%,了解度最高的是企业人员、政府管理者,中青年、学历越高越了解敦煌文化,96.5%的人对敦煌历史文化特别认同。原因在于:现代敦煌人主体是三百年前移民,整体与古代敦煌人有区别;敦煌文化场的存在,为敦煌文化的激活提供了可能。可以展望:研究敦煌哲学一个重点还在关注何为敦煌人,其中古代敦煌人的特质更加值得关注,敦煌历史文化在当代敦煌人身上正在唤醒。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李骅副研究员以《敦煌哲学的哲学共性与个性》为题,提出敦煌哲学是敦煌文化所孕育、生成、发展涵摄的那些时代精神的精华。敦煌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更多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但也表达敦煌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敦煌哲学的哲学个性在于敦煌性、宗教性、符号性、国际性。与中国哲学的普遍功能一样,敦煌哲学也具有安身立命的价值功能。在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中探寻敦煌哲学的意义,需要在中国哲学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哲学话语中探寻敦煌哲学的议题、建构起一套关于敦煌哲学的概念体系、深化对敦煌哲学性质的研究。
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一纸文书 两界佛缘——敦煌文书S.1686浅识》,仔细释读文书,作出录文,讲述文本含义。提出第一件事后缀“清信佛弟子就通子谨题”,就为姓,通子应该是法名。书写者就通子,既真实的记录下这件事,又透露出对这种“临时抱佛脚”行为的嘲讽。认为敦煌写本S.1686由抄经生就通子书写于公元821年,记录了两件不同的事,写本保存草拟文稿的原始形态,具有文献学价值。
会议的开幕式、主旨报告、闭幕式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王福生研究员主持。
王福生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今天的会议经过一个上午的研讨圆满结束。相比往年,有以下特点:第一,克服困难,云中相会。相关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专家学者大力支持。第二,内容丰富,领域较宽,三个学会学者倾情研究,互相倾听。第三,研究深入,渐入佳境。体现了新进展,层次越来越高。相信明年会有新的成果,相约2023年,线下开会,让更多的同仁参会,充分发表意见,展开充分的交流!(巨虹 莫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