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20)专题提要
B.1甘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
王建兵 何子顺
摘要:2018年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省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全省县域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通过建立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县卡数据,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总结出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而弱,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二是县域竞争力总体增强,但区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趋势;五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六是县域教育科教投入整体不足,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较弱。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甘肃省省情提出了甘肃省县域经济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是以县域产业培育为重点,建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二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三以黄河综合治理为目标,努力改善黄河甘肃段水环境;四以防沙治沙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寒旱农业;五找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六以生态异地搬迁为抓手,努力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县域 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
B.2甘肃省县域竞争力综合评价
李振东 王建兵
摘要: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甘肃省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对2018年甘肃省86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发展特征:一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较2017年相比提升明显;指标极差、方差、标准差相对2017年出现明显扩大,各县(市、区)及各地(州)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均衡化趋势显现;二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从8个一级指标均值来看,社会保障竞争力均值78.57、人居环境竞争力均值77.18、科学教育竞争力均值77.04、基础设施竞争力均值76.64、产业发展竞争力均值得分75.93,均处于中势;宏观经济竞争力均值73.15、公共服务竞争力均值74.49、社会结构竞争力均值得分74.30,均处于一般劣势;三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差异性较大,县域竞争力发展很不均衡;各县(市、区)排序波动较大,政策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差,县域竞争力可持续性不强。四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要素配置差异性较大,县域竞争力要素配置很不均衡;五是2018年甘肃省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县域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因素制约下的分布特征;六是2018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县域竞争力上升趋势出现分化,合水县、景泰县等县(市、区)上升明显;泾川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县(市、区)下降加速;七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来看,各县(市、区)产业发展竞争力出现回归最初传统产业竞争力优势现象,反映出甘肃省2018年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八是2018年甘肃省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来看,贫困县域与非贫困县域差异性不明显,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对各贫困县(市、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对各非贫困县(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关键词:甘肃省 县域 竞争力 评价
B.3 甘肃省各市(州)所辖县域竞争力评价
何 剑 张福昌
摘要: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结构及科学教育等8个一级指标的甘肃省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8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将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县域竞争力划归为5个类别,即绝对优势、一般优势、中势、一般劣势和绝对劣势。在此基础上,对甘肃省13个市(州)内部县域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各市(州)所辖县(市、区)县域社会发展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甘肃省 市(州)辖县 社会发展 排名 层次分析法
B.4 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何 剑
摘要:本课题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包含7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的甘肃省农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计算农业发展质量指数,对甘肃省及其13个市(州)农业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找出甘肃农业发展的优势及短板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甘肃农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未达到设定的“高质量”标准;2.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村人力资本不足是制约甘肃农业质量提升的主要短板;3.甘肃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大,空间不均衡性突出。河西灌溉区农业发展水平最好,陇中地区次之,陇东、陇南地区农业发展质量较低。5.农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强,农业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粗放型的模式。针对在研究中发现的制约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围绕主导产业,构建发达、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业人力资本积累。3.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加快“以城带乡”步伐,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变异系数 阈值
B.5甘肃农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徐吉宏
摘 要:甘肃要全面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农业。本文立足于对甘肃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甘肃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其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鉴空间区位商分析方法,对2018年甘肃省87个县(包括兰州新区)农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来看,甘肃省农业发展水平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阶段,且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从其空间布局特征来看,其各产业内部表现出一定聚集态势。
关键词:甘肃 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布局特征
B.6甘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差异性研究
胡 苗
摘要:本文采用2018年主要指标之间的对比,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在对甘肃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化程度有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对甘肃省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做出比较分析,提出了建立并完善财政支持体制;构建信息开放与共享平台;创新多元化农村社会发展融资渠道;健全政府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发展;差异性;甘肃省
B.7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研究
李晶
摘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是结合甘肃实际情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挖掘寒旱农业发展潜力,探索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知名品牌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兴农”、“强农”重要农业战略布局,是甘肃省广大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以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为背景,全面总结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概念、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研判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从构建优势产业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产销对接体系、风险防范体系、改革创新体系及绿色循环体系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寒旱农业 一带一路 甘肃省
B.8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贾 琼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消费的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政策。但在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中,甘肃省还存在品牌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不足,品牌建设主体意识较弱,品牌文化创意不够,品牌管理与市场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网货品牌的引导力机制、完善生产供给的组织化机制、健全物流仓储的畅达机制和加强市场监管的保障机制等,以不断完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品牌体系 建设机制
B.9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村产业兴旺的路径研究——以平凉市为例
程黎君 张静丽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基本国情决定乡村不能衰败的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本文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按照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兴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的主要路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村产业实现兴旺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农村 平凉市
B.10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镇化路径创新
——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广河县调查报告
滕海峰 李含琳 李 祯 李楠
摘要:甘肃省广河县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战略部署,科学规划、高标准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的基本经验是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城镇化作为移民搬迁工作的核心内容,具体路径主要包括:搬迁移民以县城集镇安置为主的空间城镇化;生产方式的非农化转型;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转型和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社区化转型。在易地移民搬迁过程中,强调移民搬迁和城镇化的耦合推进和高标准、系统化建设,取得了一新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西部同类型的地区借鉴。
关键词:易地搬迁扶贫;搬迁移民;城镇化;路径创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