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智库平台>系列要报>详细内容

思想理论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总第2期)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字体:

【智库报告】

2015《甘肃蓝皮书》系列成果发布

1月8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甘肃省住建厅、甘肃省统计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酒泉市委市政府和读者集团联合举办的《甘肃蓝皮书》(2015)成果发布会在兰州举行。《甘肃蓝皮书》(2015),包括《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县域发展评价报告(2015)》、《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5)》共八本。《甘肃蓝皮书》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精心组织、全院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精心打造而成的一项社会科学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攻关性项目,此次蓝皮书发布会是甘肃省社科院连续第九次发布。蓝皮书对甘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日益“中心”化,对社会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基本覆盖了甘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区域、民族、生态、民生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高度社会化的系列社科研究成果。2015年在原来经济、社会、舆情、文化、县域五本蓝皮书的体系上,新增了住建、民族、酒泉三本蓝皮书,形成了“5+3”新格局,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甘肃省一些重要发展领域和有关市州工作的研究和反映,也更加全面展现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陇原资讯】

多个濒危珍贵石窟文物建“数字化档案”

针对石窟文物退化的不可逆转性,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甘肃省2015年开始对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云崖寺石窟、木梯寺石窟和天梯山石窟进行数字化处理。素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之称地处欧亚大陆咽喉位置的甘肃,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点逾1.6万处,现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的尝试始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甘肃首批试点建设数字化档案的石窟共有5处。目前,于2014年新晋世界文化遗产的麦积山石窟已有15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从技术层面讲就是文物信息收集的过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经过对石窟文物详细的调查测绘,了解它的现状、它的空间位置关系和保存状况。数字化技术只是众多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虽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现在仍然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现代技术保护东乡族语言

甘肃省正式启动全力“抢救”东乡族语言,通过声像现代技术对口头传承的民间谚语、寓言故事进行采集整理,并搜集记音符号展现的古老东乡语。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境内约30万人使用东乡语。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语口头传承是其存在唯一方式,目前汉语借词比例从过去的不到20%到如今超过45%,东乡语言流失很严重,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此次官方“抢救”保护东乡族语言文字,依据使用情况、分布地域、传承范围和衍变情况,采取分类、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选取锁南坝、汪家集、四甲集三个土语系调查,并将写成甘肃省东乡族语言文字普查、分类评估工作报告。

甘肃藏文古籍文献编译中心成立

甘肃省藏文古籍文献编译中心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立。该编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保护、整理、编译、出版甘肃省藏区及周边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着力开展藏文文献整理编译、相关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该编译中心计划将以拉卜楞寺藏文文献为重点,推出《拉卜楞典藏文献精品丛书》(200卷)、《甘肃古藏文文献资料汇编》(100卷)、《甘肃历代藏族文化名人传世经典著作丛书》(50卷)等成果,扩大甘肃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成立

2014年12月26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在兰州大学揭牌成立。甘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再添生力军,标志着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揭开了新篇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于2014年7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启动实施,11月省委宣传部部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承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承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承建)、“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甘肃政法学院承建)和“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承建)五个重大研究基地。建设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是甘肃省推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强现代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层论坛】

全力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大发展

2014年12月23日至25日,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与甘肃行政学院共同举办了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历史文化论坛。将“丝绸之路”由单纯的商贸通道发展为经济带,这是新形势下的一个创举,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的基础,又是对文化的共同认知。因此,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应注意文化带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历史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其中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对河西走廊地区的丝路文化建设的建议为:(1)树立“河西走廊最窄处”标志碑。(2)开发大黄山(焉支山)的文化。(3)在武威建设唐城。甘肃行政学院教授王俊莲对加快甘肃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建议为:(1)调整文化发展战略,坚持固本求新,鼓励文化创新,充分发展基于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产业。(2)激发社会活力,创新文化内容,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业、制造业、地产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旅游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品。(3)持续推进全省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专家的对策建议对于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进一步发挥文史研究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月12日,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高校工委、省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研究会联合召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省直有关部门、省内各高校、各市州委宣传部和省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研究会顾问连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甘肃省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苏志希指出,要从科学角度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用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立足实际和省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省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复旦大学推出首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数据平台

2014年12月29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第一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数据平台,为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科研数据的存储、发布、交换、共享与在线分析等功能。该平台还发布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GIS)、复旦大学能源流向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FDED)、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数据(FYRST)、杭州都市圈数据库等多项特色数据集。目前存储在平台上的数据集已达1377个,可在平台上直接下载或申请调用。此平台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用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术新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实质问题探讨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与基础性工程在于破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这个最大难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取决于在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改造,建立起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在此意义上来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深入破解改革理论创新、改革规划设计与改革目标细化、改革内容攻坚、利益调整与补偿、改革动力积累等难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格局看,重点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第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第三,要着力构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与约束机制。第四,要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第五,着力凝聚和蓄积改革的正能量、增强改革公信力。

(刘进军  甘肃社会科学院 《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开放式能源生命线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是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核能能源的主要供应基地和能源运输主动脉;是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主要基地;是中国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实现合理组合,能源结构转变的领先区域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供应能源产品的战略基地;是中国能源运输的大通道和主动脉;是中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基地。建设好这一地区,维护其发展繁荣和稳定,就是强化、扩展和维护中国能源的“命脉带”。

(安江林  甘肃社会科学院 《开发研究》2014年第5期)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动张掖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张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浓厚,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挖掘、继承张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张掖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采取调查与保存、确认与维护、继承与发展、教育与研究、宣传与传播等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其中。二是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文化产业挂钩。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逐步将文化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三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通过项目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殷丽霞 张掖市委党校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当代性、关系及其路径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开启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正确处理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方法论;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正能量的积累效应;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都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本意是彰显公平正义、科学价值、追求真理;积极进步的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推动世界潮流的正能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正确的路向,不断推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郭亚妮 西北师范大学, 宇涛  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改革成败在于能否让利益共享制度化

改革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能否成功破解利益集团的收益困境,让利益共享透明化、阳光化、制度化。利益集团是西方政治中的一个特有现象,在我国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破解利益集团异化不是消灭利益集团本身,而是需要在法律与制度上的治理。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规范内部的恶性竞争。二是均衡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四是利益集团应学会危机化解与政治风险避让。五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张全义  浙江大学 《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日)

【热点聚焦】

解析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

1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研文化传媒公司举办的以“大逻辑:新常态下的2015宏观形势暨‘十三五’展望”为主题的论坛在京举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经济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适应、推动和引领新常态,是2015年“十二五”收官之年的主题。

城市群:21世纪中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4年12月2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并深远影响全球发展格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理论、方法、政策、实践等方面开展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刻思考和战略研究。与会学者认为,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21世纪中国发展新的增长极。但同时我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城市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面临难得的机遇,肩负着重要责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Baidu
map